據《工人日報》4月6日報道,疫情之下,一些所謂的“防疫神器”在電商平臺悄悄露頭。有的介紹非常“專業”,宣稱產品消毒除菌率能達到99.99%,有的繞彎打擦邊球借“防病毒”營銷產品,有的則純屬忽悠。專家表示,購買防疫產品不要輕信商家宣傳,所謂“防疫神器”實際效果有限,更有產品涉嫌虛假宣傳。
其實,對許多防疫神器,只需稍用科學知識、生活常識分析,就能篩出其中的水分。但也有很多人感嘆,知識更新的速度跟不上疫情發展的速度,常常是前腳剛出一個新聞,后腳就被辟謠了。也有科普工作者認為,現在科普有時不及謠言跑得快,公眾的科學素養還有待提高。
新冠肺炎疫情暴發以來,公眾對于疫情的關注程度和對疫情防控科學知識的需求同步激增,如何讓科學知識更快、更有效地被公眾接收,成為整個社會思考的問題。
從早期的大喇叭式硬核防疫宣傳,到如今利用各種社交媒體、直播等新興傳播媒介開展線上線下科普,平臺多了,傳播面也就廣了。隨著各地陸續復工復學,如何讓防疫科普知識滲入不同職業、不同年齡的人群工作學習的點點滴滴,值得思考的事情還很多。
疫情發生以來,民眾對于自身健康非常重視,對于疫情的高度關注容易引發“病急亂投醫”的焦慮心理。這也給了想借此牟利的不良商家可趁之機。這時候,權威信息的及時出現,稱得上是特效“定心丸”。在朋友圈里,鐘南山、李蘭娟、張文宏等權威專家的每一次發聲已經取代了養生文章成為熱轉內容。在每日舉行的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發布會上,來自科研院所、疾控中心專家會就公眾關心的問題進行答疑疑惑,這也成為人們獲得權威疫情防控知識的重要渠道。
此外,遏制“防疫神器”這類大忽悠損害消費者權益,市場監管部門首當其沖。監管及時出手,嚴肅查處,可以盡早斬斷灰色利益鏈。而市場監管工作也應該與科普工作加強聯動,讓每一次典型案例的曝光都成為一堂面向公眾的科普課。
身處疫情之下,每一個普通人也都需要提高對于科學的敬畏心,“腦中有科學,心中有道義”。消費者手握科學和道義,就不怕各種帶“坑”的營銷宣傳,不會因為貪圖一時的小便宜被忽悠;商家心中有科學和道義,就該合法經營、誠信自律,更不能趁機發國難財。
隨著疫情形勢的變化,科研工作的不斷推進,與之相輔相成的科普工作依然任務艱巨。每個人都還要從科學中獲得更多“免疫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