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電商大有可為,幫到點子上、扶到根子上,讓越來越多的農產品“飛”出大山,“飛”得更遠
春節前到河南夏邑縣王營村采訪,見識到了這個“淘寶村”的活力:一進村,就聽到“叮咚、叮咚”的訂單聲此起彼伏,家家戶戶忙著備原料、趕訂單,就連老大爺鍵盤也敲得起勁。這樣一個小村莊,有200多家網店,一年營收竟達到3億元!
王營村并非個例。目前全國已發展淘寶村4000多個、淘寶鎮1000多個,越來越多的農民一手拿鋤頭、一手點鼠標,把許多農產品打造成“網紅”商品,從賣一季變身賣四季,從賣一地變身賣全國,農村電商撐起全國網絡零售總額的“半邊天”。
當前疫情防控期間,農產品電商更發揮出優勢:阿里巴巴全面啟動“愛心助農”計劃,淘寶愛心助農項目上線當天,銷售了100萬斤滯銷農產品;拼多多“抗疫農貨”專區上線首日,農產品訂單量突破了600萬單……不少老鄉直播賣果蔬,很大程度上緩解了農產品賣難。
事實上,農村電商迅速發展,不僅讓特色農產品變成熱銷品,還讓鄉村里“長”出新營生,煥發出新生機。在王營村里走訪時發現,村里很少有留守兒童、空巢老人,不少外出務工人員紛紛返鄉,每個人都忙著奔向好日子。
但是也要看到,農村電商并非一觸網就靈,其背后需要有很多支撐要素。一位農村網店老板就坦言:“冷鏈物流短板、人才短板,這些都是一家一戶解決不了的事,必須有政策支持。”的確,許多做大做強的電商村,都有一個共同點,就是政府培育和呵護。比如,缺人才,政府搭平臺,引進專業人才,統一培訓本土人才;補上基礎設施短板,引入物流企業,讓貨暢其流。總之,就是針對互聯網新業態缺啥補啥,助新產業快速成長。
在農產品“觸網”過程中,要把好品質關、打好特色牌。從源頭入手,建立標準化生產體系,形成規模化,產出好產品。再通過科技支撐拓展影響力,以優良品質、優質服務讓更多網上“頭回客”成為“回頭客”。
政府搭好臺,還要充分發揮市場主體的創新力量。拿王營村來說,其主打產品“棗夾核桃”就是無中生有創出來的,核桃來自云南,大棗來自新疆,原材料沒有一樣產自本地。但就是一個好點子,加上一根網線,不僅讓這款產品迅速走紅,也成了村民致富的新產業。
王營村的故事,相信會給不少地方帶來啟示。農村電商是大勢所趨,也必將大有可為。只有幫到點子上、扶到根子上,突出特色、順勢而為,才能讓更多農產品“飛”出大山,“飛”得更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