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出關鍵招式化解難題,做好本職工作,是扶貧戰線上每位科特派的必修課。這也意味著“逢山開路,遇水搭橋”,科特派們要具備探索各種新路子的能力。
對搞了半輩子桃樹研究的山東莒縣桃樹所所長劉立常來說,利用“快手”短視頻向種植戶推廣桃棚溫濕控制、病蟲害防治等技術是全新的嘗試。2月初進行的這場“實驗”,效果讓他很滿意。
盡管山東省科技廳下發了暫停該省科特派下鄉服務活動的通知,但對包括劉立常在內的該省7860位科技特派員來說,這個春天與種植戶“線上見面”將是扶貧路上刻骨銘心的歷練。更大的挑戰在于,扶貧路上,遇到此類難題如何化解?如何邁出“關鍵性一步”?
科技日報記者梳理部分科特派的經歷后發現,想出關鍵招式化解難題,做好本職工作,是扶貧戰線上每位科特派的必修課。這也意味著“逢山開路,遇水搭橋”,科特派們要具備探索各種新路子的能力。
沒有一個人腳下的道路是筆直的,改變每時每刻都在發生,而那時那刻的決定很重要。
用中藥“治愈”貧困,療效才是硬道理
立春剛過,王志芬就開始忙活了——如何用中藥材“治愈”農民兄弟的“貧困病”依舊是這位山東省中藥材科技產業技術體系首席專家今年的主要工作。
多年來,位于沂水之畔的興旺莊村,河灘鹽堿荒地種啥啥不長,一直是村民的心病。近幾年,這片荒地上豎起的光伏板,成了貧困戶的生活依靠。但當王志芬團隊帶著中藥材來到村子時,首先面對的是質疑:光伏板下搞種植?有太陽還啥都不長呢,別說在這一片片大板子下面種東西了。
科技扶貧,鄉村振興,農民是主體。對科特派來說,如何打消農民兄弟的顧慮,讓農民深度參與至關重要。
借鑒在林下耐陰中藥材篩選上的技術積累,分析光伏板所形成的生態環境特點,王志芬團隊提出解決方案,欲化腐朽為神奇。但長期以來,農民形成了自己種植的固定范式,要統一標準很難。王志芬的辦法是扶持當地的農企大戶,解決農民技術力量不足、銷售能力缺乏的痛點。在藥材生產的種植、防草、排澇等關鍵時期,王志芬經常駐村蹲點守在種植現場,解決疑難雜癥,保證基地藥材增產增收。王志芬說,這是“巧辦法+笨辦法”組合。
王志芬說,只要你想,沒有能難倒你的事情,只要思想不退步,辦法總比困難多。經過努力,這里的中藥材生產技術不但應用在光伏板下,還發展出“藥糧間作”“藥林間作”“藥藥間作”等多種模式。
記者了解到,目前興旺莊村光伏板下種植了1000畝耐陰中草藥,每畝增收近兩千元,幫助110名貧困戶實現脫貧;村里還依托中草藥生產和初加工,吸納64名貧困群眾就業,使他們年收益達3600元,拓寬了他們增收途徑,實現了村增收、戶脫貧的脫貧攻堅新路子。
在扶貧戰線上,王志芬團隊在成就農民兄弟的同時,也在成就自己。目前,該團隊中有4人被聘為山東省科技扶貧專家服務團專家、4人被聘為科技特派員、1人為三區科技服務人才。
不但技術“輸血”,還要增加項目“造血”能力
山東省濰坊市洼里村曾經貧窮落后,交通不便。“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是這里最真實的生活寫照。洼里是趙霞的家鄉。
經歷過就業、失業、自主創業的艱難歷程,連續創業者趙霞擁有了建材廠和建筑公司兩個企業。有閱歷的科特派不一樣,別人看到洼里窮,趙霞卻覺得這里水土資源好,自然環境好,種植有機果蔬大有可為。
家人不理解:企業做得好好的,回鄉種地是自討苦吃。村民不信任:風險太大,建大棚需要投資十幾萬就猶豫了。趙霞挨家挨戶做工作:我投資建大棚,你們只管種,如果虧了,我一年每戶返你們2.6萬元工錢。
剛開始,有村民為提高產量,偷偷使用化肥,趙霞立即組織人員當場鏟除棚內果蔬,“誰砸合作社的牌子,就砸誰的飯碗”。雖然得罪了人,但這些有機果蔬也因口感好、質量高,銷路迅速打開。幾年下來,這里已建成園區2120畝,合作社年產有機果蔬6000多噸,聯合社分紅89萬元,社員人均年增收1.5萬元。
創業者對市場風向的嗅覺靈敏。“互聯網+”之風勁吹,傳統農業遭遇挑戰。在開展農特產品網銷業務的同時,趙霞與北京公司合作,利用專業網絡營銷團隊共同打造“玉泉洼”營銷平臺,注冊了“玉泉洼生態觀光園”“玉泉洼有機莊園”等公眾號,開展微信支付和配送業務,全國各地的訂單源源不斷。
目前,村里有2/3的農戶加入合作社,每年有土地流轉費、工資、分紅等三份收入約10萬元以上,真正走上了致富路。
現代化離了“新鮮血液”咋行?為了留住年輕人,趙霞與以色列企業簽約,打造“莫沙夫模式”的現代化社會主義新農村,將年輕人牢牢“固化”到土地上。這是她“造血計劃”的一部分。
“能人經濟”帶動,普通農民逆襲成專家
從外表上看,52歲的霍道憲其貌不揚,但他的經歷很傳奇,成就更值得書寫:400多家種植戶,1000多個大棚是他直接帶動起來的。這位科特派的經歷也說明,比起外地專家,身邊的榜樣更具有號召力。
山東省劉橋村地理位置偏僻,村民一直以傳統種植業為主,收入很少。在與前來購買鋸末的魚臺客商閑聊時,劉橋村農民霍道憲得知鋸末可以用來種木耳。經考察,他發現種毛木耳效益好,技術也不復雜,回來后就動員村民一起種植。
“頭一年大意了,技術沒掌握好,毛木耳種活的不多。第二年,菌種買得不好,又賠了一筆錢。村民們都泄勁了,不想再種毛木耳了。”霍道憲說。
農民是抗風險能力最差的群體,但其中卻有一些人不服輸。兩次失敗,沒有使霍道憲灰心喪氣,反而激發了他的斗志。他吸取教訓,經過學習摸索,第三年終于獲得了大豐收。“那一年毛木耳產量高,行情也好,平均一個棚能賺十多萬元。”
隨著毛木耳種植戶的增多、種植規模的擴大,2015年,霍道憲帶頭注冊成立了鄄城縣首家毛木耳種植專業合作社,上了一套工廠化生產線,配有凈化接種車間、恒溫發菌庫、實驗室及檢測設備。合作社采用“合作社+基地+農戶+互聯網+農產品”的經營模式,為農戶提供技術指導和產、供、銷一條龍服務。現在,合作社種植基地里年種植毛木耳5000萬袋,年銷售干木耳6000多噸,年凈利潤達5000萬元。
“原先,村里的勞力都出去打工。現在,外出的人少了,都在家種木耳。”劉橋村村民王福啟說。
霍道憲是種植能手,他經常外出講課,從種植、管理到銷售,都講得通俗易懂,農戶收獲頗豐。家住鄆城縣黃安鎮黃北村的吳凡讓,跟著霍道憲學習毛木耳種植技術,去年種了兩個棚,收入近20萬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