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油田積極構建農民工利益“防護墻”,據統計,去年為農民工討回欠薪230萬元。“沒有油田的援助,我們的辛苦錢就可能打水漂了!”四川籍農民工李長東拿到討回的一年血汗錢,感動得幾度哽咽。
資料顯示,進入千萬噸規模高原油氣田建設攻堅期和高質量發展轉型期以來,青海油田勘探開發、地面工程、礦區改造等工作量成倍增長。近三年,每年有120多家民營企業、近萬名農民工參與油田項目建設。
為切實調動和保護農民工的工作積極性,青海油田利用勞動仲裁、司法聯動、“禁止入內”等舉措化解農民工與民營企業之間的工薪矛盾,為農民工討薪開啟“綠色通道”,筑起維護農民工切身利益的“防護墻”。去年年初,年近50歲的王興發帶著幾個同鄉,從東北來到青海油田承攬供暖改造土方工程。工程結束后,不但工資一分沒拿到,老板還“失蹤”了。萬般無奈之下,王興發只好找到青海油田維穩信訪辦公室投訴。
“面對無依無靠的討薪農民工,青海油田向他們伸出了援助之手。”油田維穩信訪辦公室主任張海濤說,“接到王興發的訴求后,我們立即啟動協助農民工維權討薪預案,協調當地勞動管理部門對此次討薪事件進行專項督辦,僅用21天就為他們討回工資20萬元。”
楊俊是青海油田綜合服務中心辦公室主任。因為討薪事件,他與四川籍農民工吳會雄成為了好朋友。吳會雄回憶說,2017年年底,因為民營企業老板“跑路”,他和30名老鄉辛苦一年沒拿到一分錢,回家的路費也沒有,只能滯留在青海油田敦煌基地。楊俊當時所在的單位獲悉情況后,工作人員自己掏錢為他們購買食品、送生病的工友到醫院看病,同時以切合實際的討薪方案,為他們討回了工錢。
據了解,近三年,以農民工薪酬支付到位率為依據,青海油田將存在違約失信的來自四川、云南的兩家民營企業列入了禁入油田工程施工市場的“黑名單”,同時,還調解處理農民工討薪個案90余起,累計金額507萬元。
